定分止争 | 麻山区人民法院远程调解解开心结,同村好友重归于好

  发布时间:2025-06-27 08:53:13



“老张,钱收到了!这事翻篇了,过年回家咱哥俩喝一杯!”,近日,一场横跨两省的民间借贷纠纷,在麻山区法院、全国人大代表特邀调解员、村委三方联动下,仅用5天圆满化解。  

案情回顾:赵某与张某是同村的好友,张某曾多次借款均及时归还,两人互信深厚。2024年5月,张某因急用向赵某借款5000元,承诺当月归还,但此后杳无音信。赵某多次索要无果,张某拒接电话,赵某无奈从打工地通过网上立案提起诉讼。

调解过程:因赵某远在外省,无法到现场参与调解;法官多次拨打张某电话均无法接通;赵某愤慨表示“非常伤心”。 立案庭法官与调解员都认为联系当地村委会能够便于调解工作的开展,联系后得知张某的家人仍在村中居住;村副书记当晚即登门走访,得知张某在外打工受挫,因羞愧逃避沟通,其家属当场拨通了张某电话。全国人大代表、特邀调解员李广丽接力沟通,对张某释法明理,告诉他“逃避伤情又违法,守信才能东山再起”;对赵某进行情感疏导,“多年交情,莫因五千元成心结”。经过多轮电话调解,张某坦言道“这段时间没有找到合适的工作,没什么收入,不是真想赖账。” 最终,经过法官和调解员一起通过组织线上调解,张某当场微信转账5000元,双方和好如初。 

【典型意义】小案件背后的治理大智慧。“基层网格+司法”联动显效。村委干部以“人熟地熟”优势精准锁定当事人亲属,破解“找人难”;人大代表调解员以乡情促和解,避免纠纷升级;数字赋能打破空间壁垒。外地务工人员通过小程序“指尖立案”;线上调解5分钟完成履行确认,省去千里奔波。

【法官提示】民间借贷三要诀。借款留痕。即使好友借款也需保留借条、转账记录;及时沟通。遇还款困难主动说明,避免信任崩塌;善用非诉方式。小额纠纷可先申请村委、调解组织介入,省时省力。  

责任编辑:梅瀚予    

 
 

 

关闭窗口